“外卖封签破了还能吃吗?”“怎么知道外卖是不是热的?”外卖已成为日常,但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?结合“八项整治”行动,市场监管局为您梳理了一份从点餐到收餐的“避坑指南”,助您吃得明白、吃得安心。
第一步,选商家,先验“双证”。下单前,别急着看菜,先点击商家头像查看资质。关键要看两证: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和从业人员健康证。确保许可证在有效期内,且经营范围明确包含“网络经营”;健康证也需有近期的体检记录。若商家未公示或证件模糊、过期,请果断放弃。目前,平台入网商户证件公示率已达98%,国庆前就有7家无证店铺被下线。
第二步,看菜品,信息要“透明”。一家靠谱的商家,菜品描述会足够清晰。应注意是否清楚标注了主要原料、烹饪方式(如油炸、凉拌)。特别是凉菜,应有“常温保存不超过2小时”等提示。如果菜品信息含糊,如只写“招牌菜”,则可能存在食材不新鲜或来源不明的风险。
第三步,下单时,勾选“安心”选项优先选择提供“食安封签”的商家。这个一次性封签是餐品安全送达的“守护锁”。如果收到时封签破损或已脱落,您有权拒收并投诉。同时,别忘了在备注中写明“热食需保温配送”或“冷食需冷藏配送”的要求。
第四步,盯配送,时间“合理性”是关键。温度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。热食(如炒菜、米饭)建议配送时间不超过30分钟,冷食(如沙拉、寿司)不超过1小时。超时可能导致细菌滋生。若配送无故严重超时,可联系骑手确认餐品状态。
第五步,收餐时,请在现场认真做好“三检查”。这是确保餐品品质的最后一道关卡。首先,检查封签与包装,确认封签完好无拆动,包装无破损、无渗漏;其次,检查气味,闻一下是否有异常或变质的异味;最后,检查温度,用手轻触餐盒,热食应明显温热,冷食则应感觉冰凉。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,请立即拍照存证,及时联系商家或平台处理,必要时可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。
第六步,留凭证,有备无患。下单后,妥善保存包含商家、菜品、时间的订单截图。万一食用后出现不适,这是您维权和追溯责任的关键证据。
守护外卖安全离不开监管与平台的努力,更需要您的用心。牢记以上六个步骤,养成安全消费习惯,就能为您的用餐体验加上一道坚实的“安全锁”。现在就开始实践,点一份更安心的外卖吧!
信息来源:奉节县市场监管局